網絡文學用戶超5億,怎么看?
原標題:網絡文學用戶超5億,怎么看?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2021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研究報告》,分析網絡文學的發(fā)展脈絡和趨勢特征。報告引用第4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shù)據稱,截至2021年底,我國網絡文學用戶總規(guī)模達到5.02億,較去年同期增加4145萬,占網民總數(shù)的48.6%,讀者數(shù)量達到了史上最高水平。
超過5億,從一出生就在遭受爭議的網絡文學,借助互聯(lián)網的“洪荒之力”正式向我們宣告,它的用戶已經占到了全體網民的一半。這個比例當然是驚人的,而若干年后,“新新人類”共同的文學記憶,可能就是這些網絡文學了。這毫不夸張,對于這現(xiàn)象,我們要持開放心態(tài),坦然面對。
我們這代人,無法理解那些念著“之乎者也”的祖輩,同樣也難以理解這些在二次元世界里長大的95后、00后。我們不能總用我們自己的時代標尺,去衡量他們所喜愛和追求的一切。而且,也不必擔心,他們讀網絡文學,就拋棄經典了。當代孩子的閱讀水平,比之他們的父輩,未見得是落后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文學是一種在互聯(lián)網自發(fā)生長的文學。它不是“經典”的延伸,而是無數(shù)個體的創(chuàng)造。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我們這代人的文學是什么呢?目前看,可能就是這個。當然,信息化時代,媒介早已不再只是紙張和文字,這也是為什么,甚至有人說張藝謀、周杰倫等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李白”、“蘇軾”。
我們要相信,時間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當下的網絡文學。明清流行的市民小說,也并不是每部都如《紅樓夢》《西游記》等熠熠生輝,經久不衰;而是相當大的一部分,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淘汰掉了。最終歷史會做出選擇,讓那些真正的精華沉淀下來。
事實上,近年來,網文作者群體中,也誕生了不少優(yōu)秀的知名作家,如當年明月、蕭鼎、貓膩等等。有些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質量和口碑也十分不錯,如《瑯琊榜》《甄嬛傳》《慶余年》《將夜》等。它們很多內容雖然是虛構,但也映照現(xiàn)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向海外傳播作品已經高達10000余部。一些網文IP影視,如《贅婿》《斗羅大陸》《錦心似玉》《雪中悍刀行》等,先后登陸國外主流視頻網站。那些當年被很多人“看不上”的網絡文學作品,卻成了率先走出國門的文化輸出。這個“反轉”,很值得我們深思和總結。
不只是文化作品,任何事物的接受過程,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網絡文學作品不夠厚重、深刻,缺乏一定的思想性和知識性。這種持續(xù)性的內涵生成,恐怕還有待于網絡文學不斷探索,有賴于行業(yè)整體不斷壯大。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報文學部主任張跣認為的,“網絡文學是一種大眾文化,也是一種消費文化、娛樂文化,正因為如此它才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和豐富的可能性?!蔽覀円龅氖?,發(fā)現(xiàn)、利用、開發(fā)這種可能性。(樊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