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焦慮被聽到,防疫也是一場“心理戰(zhàn)”
原標題:讓焦慮被聽到,防疫也是一場“心理戰(zhàn)”
備受關注的上海疫情之中,市民的心理狀況得到了外界的高度關注。據(jù)澎湃新聞日前報道,有上海市心理熱線接線員表示,最近和疫情相關的來電數(shù)量明顯上升,占總數(shù)的百分之七八十。在本月初,這位接線員值完一天夜班后發(fā)現(xiàn),當天接到的來電都與疫情有關。疫情之下,上海市民尋求心理咨詢乃至心理援助的需求上漲,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
當下,上海的防疫壓力較大,很多人都長期處于精神緊繃狀態(tài),也有不少人陷入焦慮和迷茫。人們需要傾訴和陪伴,尤其是那些獨自隔離在家的人,當他們突然要面臨與平時不同的生活方式,情緒上難免會有起伏。這些情緒積壓久了,就容易演變成心理問題,甚至危害身體健康。
從民眾的反映來看,首先需要被關注的心理問題,就是面對疫情時的恐懼與不安。上海疫情來勢洶洶,確實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很多居家隔離的市民,并沒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新冠肺炎病毒在上海的傳播速度與波及范圍,也讓不少人感到不安。
但是,我們更要看到,除了對病毒本身的恐懼心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是困擾上海市民的重要心理問題。面對長期的封控,一些市民的心理不斷發(fā)生變化,從最初的淡定應對變成難以言說的焦慮。在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來自市民的真實心聲:“一開始我心態(tài)很好的,覺得封一兩個禮拜,也沒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買不到菜了,確診人數(shù)又一直在增加,才意識到大事不妙。”還有人不停詢問:“我會不會被封控?封了之后會怎么樣?”接聽心理熱線的人,當然不能斷言疫情形勢的變化,只能從心理輔導的角度,給予求助者必要的安慰,以及情緒上的合理引導。
這些情緒和心理上的疏導與慰藉,可以幫助處于壓抑和焦慮狀態(tài)下的求助者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精神上的健康和情緒上的穩(wěn)定,對人的正面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減少精神創(chuàng)傷和心理問題,才能防止疫情對上海市民造成“二次傷害”,才能更好地鼓舞人心,讓人獲得戰(zhàn)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從心理學上講,負面情緒并非一日產(chǎn)生,長期積壓的負能量,對人的身心傷害是巨大的,往往也是難以在短期內(nèi)消除的。因此,這些接聽心理熱線的專業(yè)人士,更多發(fā)揮的是“心靈按摩師”的作用,他們和在醫(yī)院為患者救死扶傷的醫(yī)護人員一樣,都是疫情防控中不可忽視的角色。
對此,我們還要注意到,心理咨詢師自身也需要得到必要的心理防護。在防疫過程中,他們傾聽了很多負面感受,也承擔了不小的心理壓力。對他們的情感關懷和生活支持,也是十分必要的。(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