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春天買的衣服夏天還沒到”,超長預售為何招人煩?

原標題:“春天買的衣服夏天還沒到”,超長預售為何招人煩?

“沒有買賣,就沒有預售對我的傷害。”最近,有關超長預售的話題引發(fā)輿論熱議。有網友就吐槽,自己本來選中了一件仙女裙,想在櫻花季出門拍些美美的照片,怎料下單后才發(fā)現裙子要等幾周才到貨,只能眼巴巴地“錯過春天”。

據中新社報道,現在不少網店商家將預售產品的時間定為了15天,有些甚至長達45天。而且,網購預售期還有是否為工作日之分。為了避免消費者提前退款,不少商家還會在預售商品的介紹頁里寫上諸如“預售商品,不退不換”的商品描述。

面對消費者的吐槽,一些商家也表示無奈。由于原材料上漲、疫情等不確定因素,他們更傾向于采取輕資產運營方式。尤其是一些“網紅”類商品銷售節(jié)奏快、銷量波動性大,預售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壓貨成本,對市場喜好進行“試溫”。

可是,商家避險的經營方式,不應以轉嫁風險、過度消磨顧客的耐心為代價,更不能有意隱瞞重要信息、隨意制定霸王條款。對于超長預售亂象,真正令消費者感到不適的,是交易信息的不透明和權利關系的不對等。比如,有的商家并未在商品展示頁中標明預售信息,直到顧客付款后才顯示“遙遙無期”的發(fā)貨時間;有的商家在預售期間“任性”取消訂單;有的則把發(fā)貨時間一延再延,讓顧客自嘲有種“望穿秋水”的無力感。

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這種將產品備貨的庫存成本、時間成本完全轉嫁給消費者的做法,屬于實質的不公平經營行為?!断M者權益保護法》也明確規(guī)定:消費者如未違反商家所規(guī)定的購物原則,商家在沒跟消費者溝通并征得其同意的情況下,單方面修改發(fā)貨日期及單方面撤單,均是嚴重的違約行為,商家應依法承擔違約責任并賠償損失。超長預售,本身就可能構成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具有一定的法律風險。

而且,這種糟糕的購物體驗只會導致顧客的反感,從而對商家形成反噬。事實上,抗拒超長預售的負面情緒正在網絡不斷發(fā)酵。在小紅書上,“討厭預售”的話題已有超過740萬瀏覽量,不少博主都站出來訴說自己對苦等商品的厭惡,有人也直言“看到預售就不想買了”。中國新聞網微博在4月18日發(fā)起的一項投票顯示:僅有不足3%的網友能理解商家的超長預售行為,另有近45%的網友選擇“預售可以,‘超長’不行”。

消費者“苦超長預售久矣”的呼聲,應當被聽到、被解決。

對此,市場監(jiān)管部門和電商平臺還應及時出手,通過細化制度安排、治理商家違規(guī)行為等方式,解決超長預售亂象。比如,對商品是否為預售、最晚發(fā)貨時間等關鍵信息,應當要求商家在頁面顯著位置標注,不容隨意更改、玩“文字游戲”。電商平臺可以構建更科學的信用管理機制,將商家“任性”撤單、自行變更預售時間等行為納入考量。一些平臺對預售產品不予優(yōu)先展示的規(guī)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家對預售的“過度依賴癥”。

面對直播等新型營銷方式的沖擊,商家想要跟上快節(jié)奏、避免過度壓貨的心態(tài)無可厚非。但是,更明智的經營思路應該是從自身做起,合理設置常規(guī)款與新品的比例,提升市場嗅覺和敏銳度,而不是把風險一股腦都推給消費者。一個可行的思路是,現在不少賣家都在運營自家的粉絲群,要測試顧客的喜好,完全可以將上架新品發(fā)到群里,請粉絲提意見、做選擇,然后根據消費者反應調整生產、銷售重點和規(guī)模。

對于超長預售,有消費者曾發(fā)出“靈魂拷問”:網購不是應該更省心、更便利嗎?怎么反而更“磨人”了呢?被一味濫用的預售模式,該管管了。(任冠青)

標簽: 靈魂拷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