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遞:“雙語帶貨”為什么紅了
(資料圖片)
原標題:“雙語帶貨”為什么紅了
近日,新東方旗下的“東方甄選”成為最火直播間,一些昔日的外語老師變身主播,“雙語帶貨”成功出圈。
直播帶貨不新鮮,各類主播千千萬,新東方有啥不同?正如網友所說:在別的直播間花錢叫“買東西”,在這里叫“知識付費”。這些跨界主播不再機械地為了帶貨而吆喝,而是用知識在用戶和商品之間架起橋梁。比如,介紹牛排時,現場教學如何用英語表達原切牛排、肉質熟度;介紹鐵鍋時,聯想到“媽媽的手,父親憂愁的面容,老人盼游子回家的心”;即便是推銷玉米,也要和消費者聊一聊天真爛漫、不知愁苦的童年。在這個直播間里,固然主角是商品,但亦不乏知識與情懷。
近些年,直播帶貨野蠻生長,銷售模式化,競爭白熱化,不少商家尋求差異的方法,就是嗓門越來越大、稱呼越喊越親。滿耳的“寶寶”“家人”,不休的“買它”“快搶”,消費者早已陷入審美疲勞。相較之下,直播間里多一些基于知識傳播而來的人格魅力,畫風清新了不少,自然無形中為商品“增值”。
如何帶貨終究是形式,買賣能不能做長久,關鍵還得拿貨品說話。但“雙語帶貨”的走紅,也確實傳遞出些許信號,那就是今天的消費者,既有發(fā)現優(yōu)質內容的眼睛,也有為知識、品質付費的意愿。嘩眾取寵、信口開河或許能吸睛一時,卻很難走得長遠。特別是當下,電商直播的市場規(guī)模已超萬億元,幾次行業(yè)洗牌下來,“草莽時代”漸漸結束,比拼內功的階段正在開啟。對于商家而言,應當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的競爭優(yōu)勢在哪兒,如何讓消費者獲得更優(yōu)質的體驗。
沒有白讀的書,沒有白走的路。不止電商,很多行業(yè)走到最后,拼的都是知識、底蘊與品質。我們樂見更多新興行業(yè)紅紅火火,也期待更多創(chuàng)業(yè)者能靠才華突圍。(高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