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環(huán)球今頭條!應對極端高溫,要有“災害性思維”


(資料圖)

原標題:應對極端高溫,要有“災害性思維”

極端高溫肆虐,一連串連鎖反應正在出現。有媒體根據此前新聞報道統(tǒng)計,今年以來全國各地已報道超過78例熱射病病例,患者大多是高強度體力勞動者。

熱射病,只是今夏我們戰(zhàn)高溫的一個縮影。它提醒我們,應以更強的防護意識和行動去應對高溫,甚至需要多一點“災害性思維”。

當前的高溫天氣,已經超越“冬天冷、夏天熱”的常規(guī)認知。截至16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發(fā)5天最高級別的高溫紅色預警。按照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解釋,今夏罕見高溫天氣,有可能成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的一次高溫事件。專家分析,出現這樣異常的特征,已遠非“天氣尺度”問題,背后有深層的“氣候尺度”原因。一些地方在發(fā)布高溫預警時,直接使用“氣象災害”“高溫災害”等詞匯,無疑凸顯了其災害性。

相比臺風、洪水這類災害,高溫破壞性看起來沒那么明顯。但從波及范圍、影響人群來看,其復雜性和傷害性不可低估。面對極端高溫天氣,我們不能再用“夏天熱點,正常的,熬一熬就過去了”這種老思維去對待。如果多一點“災害性思維”,那么公民個體和公共管理部門都可以更有效提前應對,降低意外傷害。

多一點“災害性思維”,公民個體才會更自覺防高溫,降低傷害概率??纯聪旅娴臄底志椭?,面對災害性高溫,熬會熬出大問題的。今年以來,全國已發(fā)現的至少78例典型熱射病病例中,室外患者占61.5%,長時間勞作為主要原因,其次是戶外活動;室內患者占38.5%,大多因為舍不得開空調,以及工作環(huán)境悶熱。而舍不得開空調的,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

多一點“災害性思維”,公共管理部門才會進一步強化制度性作為。有媒體對2013年至2022年間的206個勞動者熱射病糾紛案件進行了分析,在明確有賠償判定的案件中,僅有19%的勞動者被認定為工傷。這也意味著,在高溫傷害案例中,相關的制度籬笆還可以扎得更緊些。

從城市管理層面來講,多一些災害思維,有助于及時調整和強化應對高溫的防范措施。比如,在發(fā)布高溫預警之后,一些戶外作業(yè)場所被要求停工,相應的巡查監(jiān)督應及時跟進;在高溫中病倒的勞動者遭遇了維權難,人社部門、工會、勞動監(jiān)察等方面應有權利救濟通道;高溫補貼不是掛在嘴上,而應落到實處。

現實中,連續(xù)極端高溫正在倒逼城市公共治理的完善和補位。比如,最近麗水松陽開設了11個戶外勞動者服務站,提供免費空調、wifi、飲水機,為戶外工作者送清涼;杭州街頭近200頂非機動車道遮陽棚都已“到崗”等。多一點“災害性思維”,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管理系統(tǒng)才會足夠重視,共同答好高溫下的民生答卷。(陳進紅)


標簽: 今年以來 中央氣象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