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滾動:筑牢未成年人防詐“防火墻”
【資料圖】
原標題:筑牢未成年人防詐“防火墻”
暑假期間,學生在家上網娛樂時間增多,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也有增多趨勢。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多起針對未成年人的電信網絡詐騙事件。另有媒體報道,四川省遂寧市一名14歲學生為“領福利”加入“粉絲群”,被騙近18萬元。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依然多發(fā)頻發(fā),一些不法分子不只將“毒手”伸向中老年人,還伸向了未成年人。他們利用未成年人喜歡網絡游戲、追星等心理特點,打著“解除游戲防沉迷限制”“發(fā)明星福利”等幌子,誘導孩子充值轉賬。這些詐騙行為不僅給很多家庭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而此類行徑之所以屢屢得逞,除了詐騙行為本身迷惑性較強外,也與一些網絡平臺相關責任落實不到位有很大關系。
從媒體報道情況看,目前有的平臺實名制認證尚不完善,致使未成年人上網時能夠輕易突破各種管理限制,也讓詐騙分子得以注冊大量賬號發(fā)布詐騙信息;有的平臺對信息發(fā)布審核不嚴,讓詐騙分子有了可乘之機;有的平臺在向未成年人推薦信息時不加區(qū)分,使得未成年人接受到的信息良莠不齊。這些漏洞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未成年人掉入詐騙者的陷阱。
為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網絡權益,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增設了“網絡保護”專章,明確要求網絡游戲等平臺應針對未成年人設置時間、消費管理等功能,并及時停止傳輸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不過,從實踐來看,一些平臺并未將法律要求落到實處。有關部門在不久前開展的“清朗”行動中明確提出,網站平臺要進一步完善和推廣青少年模式,這也應該成為各平臺接下來工作的重心。
網絡空間是否清朗,對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讓未成年人遠離電信網絡詐騙侵擾,必須要壓實平臺主體責任,筑牢未成年人防詐“防火墻”。監(jiān)管部門要以平臺責任為抓手,敦促各網絡平臺切實履行法律義務,完善賬號實名制認證機制、加強信息審核等,避免未成年人遭受不良信息騷擾,為未成年人撐起一片網絡晴空。(常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