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這一“安居工程” 讓它們在都市也能“詩意棲居”


【資料圖】

原標題:這一“安居工程” 讓它們在都市也能“詩意棲居”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向好,一大批野生動物正走進都市生活,“與貉為鄰”在上海已不足為奇。由此也引發(fā)一個問題:在城市,特別是人口密集的超大型城市,人與野生動物如何和諧共生?彼此的邊界在哪里?據(jù)上觀新聞報道,6月20日,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條例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

近年來,隨著各地公園城市建設,以及小區(qū)的綠化面積越來越大,綠植越來越豐富,一些中小型哺乳類野生動物陸續(xù)進城,進入小區(qū),讓居民喜憂參半。有人喜愛,有人驚慌,管理部門在科普:不要投喂,不要攻擊,處理好垃圾。

人類本身就是動物大家族中的一員,從更長遠的時間看,不是野生動物進入了人類生活區(qū),而是人類占據(jù)了本該屬于野生動物這些“原住民”的家園。多少年前,很多城市大部分地方還是田地森林,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一些本該屬于動物的棲息地成為了現(xiàn)在人類的生活區(qū)。所謂的動物進城,更像是它們返回了自己原本的家。

但是,對動物進城的包容,并不代表我們就可以任其在小區(qū)“流浪”。我們打造青年友好城市,兒童友好城市,同樣需要打造動物友好型城市。把人類獨居的城市變?yōu)槿伺c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城市,由此帶來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比如,且不必說帶來更好的生態(tài)平衡,僅讓那些不會對人類生命安全帶來威脅的野生動物在城市一定的范圍內自由生活,對城市旅游就會帶來無限商機,對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就是一大貢獻。

此次上海《條例》,明確建立野生動物棲息地制度,主管部門定期對棲息地狀況進行調查、監(jiān)測和評估,編制市野生動物棲息地名錄。對違法取土、阻斷水源等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行為的,最高處以十萬元罰款。不僅如此,《條例》也強調公眾參與意識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比如,規(guī)定相關組織和個人可依法參與收容救護野生動物工作,明確禁止食用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利用野生動物進行展示展演應當保障其健康狀況,并禁止投喂野外環(huán)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野生動物。這傳遞出上海以各項制度安排、管理方式,在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的軌道上打造生態(tài)之城的力度和決心。

無獨有偶。北京在2022年在部分有條件的綠隔公園建設20處自然帶,促進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轉變,為野生動物保留棲息空間。通過在特定區(qū)域劃定自然帶,維持自然帶內植物群落的原生狀態(tài)和自然演替過程,適當補植食源、蜜源、多刺、蔓生植物,促進人工林向近自然林轉變,營造健康的森林系統(tǒng),為小型野生動物、鳥類提供食源和棲息地,并在必要情況下開展人工輔助措施。這相當于給進城動物搞了一個“安居工程”。如此一來,昆蟲、鳥類可以在這里繁衍生息,土壤會逐漸改良,一些小型哺乳類野生動物們也擁有一個小小的家園。居民不必再擔心在小區(qū)受到野生動物的驚擾,而是可以直接到這些自然帶走個“親戚”。今年5月最新發(fā)布的《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3)》顯示,北京陸生野生動物種類已增加至608種,其中鳥類515種。監(jiān)測數(shù)據(jù)表明,與10年前相比,全市鳥類種類增加了近百種。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這離不開法治建設的保駕護航。上海以地方立法形式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北京則不斷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檢察+”模式,深化“行刑銜接”,支持行政機關依法開展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工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堅實的司法基礎。上海、北京的做法,是我國大都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改善和生物多樣性持續(xù)豐富的一個代表,值得更多城市借鑒。(丁慎毅)

標簽: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