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快訊 >

風雨落坡嶺

中工網(wǎng)記者 李新媛 尹文卓

“我可知道餓是什么滋味了?!卑矊毾贾罅巳伱鏃l,端給了k396列車上的被困旅客吃,自己卻一口沒舍得吃,而是到社區(qū)門口要了碗粥喝。

5天5夜——北京市門頭溝落坡嶺社區(qū)的居民都經(jīng)歷了什么呢?


(資料圖片)

自救:負重80斤汽油逆行落坡嶺

7月30日,落坡嶺開始下起雨來,只是誰都沒有在意。

當天,78歲的墨翠榮像往常一樣在家里看手機,突然發(fā)現(xiàn)家里已經(jīng)停水停電。莫翠榮是門頭溝區(qū)落坡嶺社區(qū)最早的老居委會主任,退休后獨自一人住在家里。此時她還想著,老房子一到下雨容易斷水斷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直到7月31日,雨不僅沒停反而越下越大,莫翠榮才有些著急。

持續(xù)不斷的強降雨從山上流下,不斷涌入居民區(qū),泥沙沖毀了院墻,把房門堵了。很快,樓道里的積水幾乎沒過大腿,并且隨著大雨還在持續(xù)上漲。落坡嶺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孟二梅急了,把用石頭壘的大門砸開,積水傾瀉出去,水位才有所下降。

“轟隆!”

炸雷了?聽到巨響,附近居民還沒意識到發(fā)生了什么,直到離滑坡處最近的三家居民發(fā)現(xiàn)自家房后發(fā)生了泥石流后上山查看,大家才知道原來是發(fā)生了山體滑坡。

落坡嶺社區(qū)工作人員準備上山查看情況。 (受訪者供圖)

落坡嶺社區(qū)居委會副主任安祥菊和同事趕到山下查看情況,混雜著泥土的雨水已經(jīng)沒過了膝蓋,連泥湯都是黃黑色的。此時,安祥菊和同事全身濕透,無法分辨打濕他們的是雨水還是泥水,就連雨靴都被灌滿泥漿。

暴雨發(fā)生后,安祥菊和丈夫都奮戰(zhàn)在抗洪一線,很少有人知道遭遇了泥石流的三戶中就有她家。安祥菊家房子西邊種了很多果樹。一到秋天,她會把新結(jié)的果子摘下來和鄰居一起分享。泥石流沖毀了所有果樹,從廚房涌入安祥菊家里。直到8月6日,她一直沒有時間回家收拾。

87歲高齡的梁潤亞因為做過手術(shù),需要長期吸氧。電斷了,路不通,老人的供氧成了難題。大臺街道市民活動中心負責人張旭把電動車開到梁潤亞家樓下,先是用電瓶為吸氧機供電,又把車里的汽油抽出來發(fā)電供氧。電瓶和汽油有限,很快被用光了。

怎么辦?

安祥菊通過部隊的衛(wèi)星電話聯(lián)系上大臺街道副主任張燃。街道紀檢書記石峰探路,另外兩名負責人每人背著兩箱共計80斤的汽油,從門頭溝斜河澗一路走到落坡嶺。

此時,勉強維持正常生活的落坡嶺居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

互助:燒起大柴灶,煮粥!

“奶奶,你們家還有沒有吃的?”鄰居安雪天沖進莫翠榮家,鞋也來不及換。

“你餓了?我家冰箱里還有點兒?!蹦錁s問。

“不是我!有列車在這滯留,車里的小孩餓得直哭?!卑惭┨煺f。

莫翠榮不敢耽擱,趕緊把新買的面包都給安雪天拿去。安雪天接過面包來不及解釋,一溜煙沒影了。又過了兩三個小時,莫翠榮聽見樓下很熱鬧,看見很多人正向落坡嶺社區(qū)方向走來。

7月31日中午,信號中斷,路基被沖毀得更嚴重。此時,K396次列車已經(jīng)被迫停在落坡嶺火車站一天一夜。

當天下午,700余名旅客被車站工作人員和落坡嶺社區(qū)居委會分別安排至社區(qū)廣場、鐵路工務(wù)工區(qū)和居民家中休息,另外200余人在站內(nèi)停靠的列車車廂里休息。

落坡嶺社區(qū)書記孟二梅和武警官兵號召居民為滯留旅客提供幫助。 (受訪者供圖)

安祥菊和同事們將列車上的旅客分批分段接下來。車上有很多老年人,安祥菊和同事在門口挨個攙扶他們下車。因為停電,居委會無法通過喇叭廣播,孟二梅腰間掛著可隨身攜帶的擴音器,號召居民為滯留旅客提供幫助。

有旅客發(fā)燒,退燒藥被送了過來。

一位教師,嘴上動了個小手術(shù),發(fā)炎了,消炎藥被送到手上。

還有位女士悄悄問安祥菊:“姐姐,你能不能幫我找點治尿尿疼的藥?”安祥菊立刻找來呋喃坦啶,把一天吃幾次、一次吃幾片等注意事項都和她叮囑好。

還有旅客得了濕疹,需要用皮炎平;高血壓的旅客,降壓藥不夠吃了……落坡嶺居民紛紛從家里拿出藥,交到需要的旅客手上。

從列車上下來的旅客被安排在社區(qū)活動室、倉庫、理發(fā)室,辦公室的桌子、椅子、地上,甚至辦公用的臺子上都住滿了人。許多居民主動邀請滯留旅客住在自己家里,僅楊景一家就住了10個孩子和10個大人,還有一些居民邀請滯留旅客到自家車上住。

安祥菊和同事把自己家的被子拿出來給生病的孩子鋪上,最后被子不夠用了,就發(fā)報紙和防洪用的編織袋。

8月1日,K396次列車被困已近兩天,盡管不斷有物資運上車,但旅客們已經(jīng)兩天沒吃上“熱乎飯”了。陳溫香想著“要為社區(qū)做點事”,燒起了家里的大柴灶——煮粥!

落坡嶺社區(qū)書記孟二梅帶領(lǐng)居民為滯留旅客發(fā)粥。(受訪者供圖)

煤氣停了。陳溫香燒著山上撿來的柴火,用不銹鋼大桶一口氣煮了16鍋粥,而這只是一頓的量。她一天煮兩頓,再由她的愛人拉到社區(qū)門口,分給大家。

居委會提醒過居民“儲備好充足的糧食”,陳溫香卻一粒米都沒給自己留。

不僅如此,她還拿出家里的咸菜。這些咸菜是陳溫香花了大功夫做的。她要提前一年腌制好蘿卜、芥菜,到第二年清明前再把咸菜和花椒等調(diào)料一起煮開后再曬成干。陳溫香說,這樣能存好多年,“越吃越香”,“比粥還要受旅客們歡迎”。

第二天早上沒米了,陳溫香就蒸包子,白菜豬肉餡的。她還把家里的雞蛋都拿出來,給每人分兩個煮雞蛋和包子,然后再燉牛肉、排骨。

50歲的安寶霞身體不好。研學班的老師帶著一個班級的孩子詢問能否提供些吃的,她二話不說開始搟面條。7月31號雨很大,安寶霞接著雨水做飯。后來雨漸漸小了,她就上山打干凈的水。為給孩子們做一頓茄子打鹵面,她趟著泥水,去院后摘茄子。幾位滯留的旅客也跟上去,幫忙摘茄子、提東西。由于泡在泥水里,安寶霞幾個人的腳都泡脹了。

安寶霞后來笑著對莫翠榮說:“奶奶,我可知道餓是什么滋味了。我給他們做了3鍋面條,自己一口都沒舍得吃,我得歇會?!弊隽瞬恢蓝嗌偻朊鏃l的安寶霞最后去要了碗粥喝。

列車上有四個外國人,其中兩個住在莫翠榮所在的單元樓里。有一個外國人吃不慣粥,居民就把家里的烤饃片分給他們吃。獲救的那天,這兩個外國人興奮地抱在一起,跟居民們說:“歡迎你們?nèi)バ挛魈m!”

脫困:天亮了,向山下轉(zhuǎn)移!

8月3日,最后一批因暴雨滯留的K396次旅客已坐上接運客車,發(fā)車前往北京豐臺站。8月4日,門頭溝區(qū)落坡嶺社區(qū)的大部分居民被轉(zhuǎn)移至軍莊鎮(zhèn)安置點。

8月4日一早,天剛蒙蒙亮,落坡嶺社區(qū)的居民接到通知——所有居民可以向山下轉(zhuǎn)移了!

道路被簡單地搶修出來,但路面仍然有很多積水。居民需要先乘卡車再換乘消防大巴車,分批分段向軍莊鎮(zhèn)安置點轉(zhuǎn)移。原本半小時的車程,開了近兩個半小時才“挪”到地方。

被轉(zhuǎn)移到安置點之后,陳溫香先睡了半天。睡醒后,她看到手機信號已經(jīng)連通,淚水奪眶而出?!昂芫脹]有外面信息了!看到外面說落坡嶺,從心里感到自豪。我姐給我打電話,我說,‘姐,我沒給老陳家和落坡嶺丟人’?!?/p>

安祥菊(左一)、莫翠榮(左二)、陳溫香(右一)在軍莊安置點。 中工網(wǎng)記者 李新媛 攝

回憶起被困的五天,忍不住想哭的還有莫翠榮:“當時不覺得怎么樣,現(xiàn)在想起來一次就哭一次?!?/p>

暴雨開始前,社區(qū)已經(jīng)提前通知居民儲備水和糧食。但是和其他居民一樣,莫翠榮以為這次降雨就像以前一樣,老房子斷水斷電幾天就能維修好,誰都沒有想到會被困五天。

關(guān)鍵時刻,落坡嶺全體居民和K396次列車全體旅客團結(jié)一致,守望相助。同時,落坡嶺社區(qū)干部職工不眠不休的協(xié)調(diào)安排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莫翠榮回憶,那會兒安祥菊的臉是綠的,將近三天三夜都沒睡覺,也沒吃多少東西;孟二梅要安排滯留人員,還得解決居民問題,接待的人太多了,最后嗓子都說不出話;科員劉騰宇為了接滯留旅客摔了腿,也顧不上休息;科員李婷,這個剛參加工作的小姑娘跑前跑后、忙個不?!?/p>

被問到當時怕不怕時,莫翠榮、安祥菊、陳溫香都笑了?!芭?,怎么能不怕呢?”她們異口同聲。

標簽: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