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消息!誓師演講的激昂,源自現(xiàn)實的蒼涼
【資料圖】
原標題:誓師演講的激昂,源自現(xiàn)實的蒼涼
近日,某高三女生在高考誓師大會上的演講片段迅速傳遍網(wǎng)絡(luò),而網(wǎng)友的討論也不絕于耳。有人感慨其不落人后、熱血拼搏的奮斗姿態(tài),也有人認為以成績定調(diào)輸贏高低的宣誓未免過分夸張。態(tài)度迥異的發(fā)言也正是不同人群針對同一事件關(guān)注焦點割裂的寫照。更值得深思的是,我們應(yīng)當以怎樣的心態(tài)審視一位尚是一張白紙的青年學子何以有此番行為。
放眼全國,誓師大會的流程大同小異,綜合來看領(lǐng)導講話,集體宣誓,舉著橫幅高喊口號繞場跑必不可少,不論采取怎樣的形式,都緊緊圍繞“打雞血”這一根本主題來進行。每當學生代表走上講臺,高昂的語調(diào),鏗鏘有力又飽含干勁的言辭,是學校和家長樂于看到的決戰(zhàn)號令、充分鼓舞大家發(fā)起沖刺的展演,也寄予了臺下莘莘學子發(fā)自肺腑的、對題海中摸爬滾打的苦讀歲月的深厚期待。
而這樣四濺的“雞血”看著讓部分人感到不適的背后,源于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高考是一場關(guān)乎命運的“殊死”較量。對于絕大多數(shù)出身平凡的人來說,“讀書改變命運”依然是實現(xiàn)階層跨越的出路,對于身處學校尚未接觸更廣闊天地的學生來說,也除了讀書未曾有機會進行其他更加多元的嘗試,做好眼前唯一的這件事是經(jīng)年累月被各種外界力量灌輸以后形成的頑固信念。
有關(guān)“雞血發(fā)言”的類似爭議早就存在。曾經(jīng)衡水男生張錫峰的勵志演講因表達了“農(nóng)村的豬想拱城市的白菜”的雄心而被不少人認定為極端功利,再到如今“凌晨六點的天很黑,但六百多分的成績很耀眼”同樣備受關(guān)注。不可否認他們的功利心態(tài),但正是以罔顧個體差異、忽視個體需求,追求片面單一的成功為價值導向的畸形教育造就了這般功利的心態(tài)。
社會達爾文主義敘事下成王敗寇的價值觀,“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的強調(diào)不惜以犧牲個體身體和心理健康為代價來博取前途的激勵模式;“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用數(shù)字排位跌漲評判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把活生生的人,可能是身邊最熟悉的同學朋友統(tǒng)一指代為潛在的競爭對手的“不安全感”,以及那些貼滿教室走廊,回蕩在跑操課間的勵志標語,都比這一句“六百多分的成績很耀眼”要過分得多。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無法以平常心面對高考,難以把考取名校只是當作人生中的其中一個選擇而非必須抵達的目標,也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孩子們對于成績的病態(tài)渴望,也正是在集聚了學校對于升學率的渴望、父母家族對于望子成龍、光耀門楣的渴望、人們總是希望在自己身上沒有達到的目標在下一代身上實現(xiàn)。而畸形教育的副作用遠不止于此,高考前誓師的斗志昂揚,很快就會變成高考后的撕書,大學時的擺爛,以及再也擺脫不掉的終生對于學習的陰影,競爭失利者久久無法與失利和解而自愧不如于人的挫敗和恥辱……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習變成沾滿血淚的自我折磨,就是告誡我們都把成為“人上人”奉為畢生追逐的終點,那么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意義、學習的樂趣也就被束之高閣。
不論是衡中男生還是湖南女生,或許在他們的年紀,篤定相信從千軍萬馬的廝殺中突出重圍,從此便是柳暗花明,旌旗猛進的“雞血”,在成年人的眼中顯得有些幼稚。不過,面對高高筑起的圍墻,把憤怒的矛頭對準圍墻內(nèi)心向遠方的少年們,至少和他們不愿困身其中的勇氣相比,我們更缺少的是破除藩籬的勇氣。(許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