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對短視頻市場的警示
原標題: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對短視頻市場的警示
(資料圖)
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稱,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長,且呈低齡化趨勢。據最高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童建明介紹,2018年至2022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32.7萬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從2018年4600多人上升至2022年8700多人,年均上升16.7%。
一般認為,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包括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原因和社會原因。其中,后者又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筆者認為,鑒于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故對上述原因的構成、組合、作用和施加的影響,也應相應地做動態(tài)研究,而非視為一成不變。
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這一趨勢,更加針對性地做出動態(tài)的原因探究。其中,將構成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生理、心理原因和社會原因具體化和動態(tài)化,有助于探明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直接原因。
據此,筆者認為,導致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趨勢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未成年人生理發(fā)育逐步提前;二,與父母疏離亦趨低齡化;三,精神養(yǎng)育占比低;四,網絡世界的負向影響。其中,網絡世界的負向影響,與前三個原因形成因果關系,尤其值得重視。
武漢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課題組的一份報告顯示,在所研究的中部省份中,90%的農村留守兒童使用手機,其中近70%用手機看短視頻,三分之一用手機玩手機游戲。
短視頻平臺的火爆,是近年來互聯(lián)網業(yè)界的標志性動態(tài)。作為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的重要方式,短視頻已經深嵌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社會成員的日常生活。毋庸諱言,火爆的增長模式也帶來了隱憂,大量價值偏差、品質低下的短視頻,在流量為王的利益驅動下,魚目混珠,泥沙俱下。
這些短視頻對低齡未成年人造成的蠱惑和誤導,危害性更大。一方面,他們心智尚不成熟,難以用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和區(qū)分短視頻所提供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類似留守兒童的現狀,和社會教育中精神養(yǎng)育內容的缺失,使得他們無法或較難獲得及時和頻繁的認知幫助。故劣質短視頻對低齡未成年人造成的精神傷害,不但波及面大,而且很容易直接引發(fā)犯罪行為。
以校園霸凌為例。相關內容視頻所演繹的叢林法則和人群霸權意識,在成年群體中很容易被甄別和批判,但在未成年人群體中,卻極易被視為榮耀和榜樣而推崇甚至模仿。暴力美學的泛濫,不但遮蔽了校園霸凌的違法性質,而且也極大沖擊了良善教育作為人性教育根基的地位。事實上,良善教育自古就是未成年人成長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系統(tǒng)性的國民教育行為。
類似的短視頻內容,之所以能在部分未成年人中引發(fā)模仿效應,與他們對虛擬世界的認知偏差不無關系。他們往往被網絡語境的失真、偏頗、極端所誤導,并把這樣的認知和應對復制到現實生活當中。處于這一心智幼稚期的群體,無疑亟須成人世界給予針對性的認知糾偏,幫助他們更準確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近年來,相關法律和政策已經針對短視頻平臺的發(fā)布內容予以規(guī)范和引導,各平臺方也分別確立了較為嚴格的準入和退出機制,但因為短視頻發(fā)布的海量和密集,以及未成年人市場所攜帶的巨大流量誘惑,誤導甚至誘導未成年人思想和行為的短視頻不良內容依然存在。鑒于短視頻對于未成年人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故筆者建議,應依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基本準則,在短視頻的制作、發(fā)布和管理環(huán)節(jié),建立專門針對未成年人受眾的跟蹤及保護機制,設置相應的健康監(jiān)測指數,以其避免未成年人遭受不良短視頻內容的誤導和傷害,同時也讓保護未成年人在網絡時代健康成長,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薛元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