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要聞:太山龍泉寺唐代遺物——唐碑
【資料圖】
“天承三光,地載九州;西山鐘靈,晉陽毓秀。秉千年之地氣,養(yǎng)一方之淵藪。古城向西,風峪深幽,北折而仰望,有太山聳峙,龍泉清泠,洵勝境焉。”這便是太山,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的歷史名山。
在太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古寺廟,名為龍泉寺,是晉陽古城宗教遺址區(q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三大士殿、觀音堂,其中三大士殿為寺院的主殿。
太山龍泉寺當時在佛教界不僅有相當?shù)牡匚?,而且太山龍泉寺前院,東北側(cè)古槐樹旁,還矗立著一塊巨型唐碑,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所立?,F(xiàn)存碑體地面部分為3.8米,2003年挖掘時探明地下部分還有2.2米。碑置石雕赑屃背上,多少年來碑基和半個碑一直被土掩埋,地面之上僅露著三米左右的碑體,由于年久風雨侵蝕,碑文字跡大部分已消失,只有斷續(xù)的只言片字可讀。
盡管石碑一半埋在地下,地上暴露部分字跡己不可辨,但從仍然鮮明的外部造型看去,此碑無疑具有很深的皇家背景。碑額雕有螭龍,正面兩條,側(cè)看六條,龍體交錯,彼此纏繞。龍頭在兩旁各向一邊,龍腹部生出小龍。頂部中央一輪紅日由兩龍之爪警天托起,形成伏義、女媧之像,與各地出土的伏義女媧絹畫、帛畫、石刻等相似。碑背面石紋印跡清晰,似龍身俯仰,龍鱗有序,栩栩如生。刀法洗練明快,氣質(zhì)淳樸渾厚,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從種種推斷看,地下部分應為昊天祠塌毀后所埋。
據(jù)說,唐代朝廷對不同等級的人使用墓碑的規(guī)格作了詳細規(guī)定。不同社會等級的人在碑碣的題字,碑各部的尺寸,形式,花紋圖案等方面都有嚴格區(qū)別,并將之納入了法律條文。專家考證,從此碑的規(guī)制來看,是目前全國發(fā)現(xiàn)的與武則天的無字碑和唐玄宗的孝經(jīng)碑類似的唐代第三塊大碑。遙想當年,龍泉寺能樹起如此高規(guī)制的巨碑,太山地位定非同一般。因其規(guī)制奇特、飽經(jīng)滄桑,足以見證龍泉寺時代之久遠、規(guī)模之宏大、地位之崇高。
自唐碑刻建后,不斷有人前來參觀并寫下游記。這些游記中有的感嘆唐碑之精妙,有的追憶唐晉之風貌,有的記錄碑刻及祠宇之沿革,為龍泉寺唐碑不斷注入更持久更厚重的內(nèi)涵和底蘊,豐富了它的參考價值、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標簽: 太山龍泉寺唐代遺物——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