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物”快遞到 詐騙接踵來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 王小月
近來,不少消費者收到來源不明的快遞包裹,里面裝著手機支架、塑料杯或者毛巾、紙巾等,但都不是消費者自己購買的商品。伴隨著這些“小禮物”一同郵寄過來的,還有一些“退費公告”“刮刮樂”或者“回饋老客戶”的感謝信,誘導消費者掃碼辦理退費或兌獎,已有消費者在掃碼后下載APP被騙走錢財。那么,這些“從天而降”的匿名快遞到底是驚喜還是驚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禮品誘導掃碼入群
來自四川的李女士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她前不久收到一個快遞包裹,里面有一個手機支架和一張刮刮樂卡片,卡片上寫著“商家周年回饋,最高可獲得10000元現(xiàn)金獎勵”。刮開后出現(xiàn)兩個中獎號碼,顯示獲得10元紅包和當季水果一份,但想要兌獎需要掃描卡片上的二維碼。
李女士按要求掃碼后,客服要求她發(fā)送刮獎圖片和個人手機號。李女士詢問對方如何得知自己的地址時,客服稱,是她以前網(wǎng)上購物留下的地址,現(xiàn)在商家送福利。
“對方把我拉到一個群里,開始是做瀏覽、關注公眾號等刷單任務。后來逐漸升級任務,需要墊付下單。前幾天賺了300元,但做任務下單需要墊付1000元。我點錯了一單,對方問是修復還是放棄,修復要1.8萬元,放棄會影響子女創(chuàng)業(yè)?!崩钆恳庾R到不對勁,就不再搭理對方。當天下午,她接到了派出所的電話,稱她被騙了。
在社交平臺上,記者看到多個網(wǎng)友稱,自己也收到了小禮品和刮刮樂卡片,連刮出的獎品都是一樣的,行騙套路別無二致。
北京消費者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收到了一個印有二維碼的玻璃杯,前期按照客服引導操作,收到了洗衣液、大米等商品,前兩天都是免費送。后來就逐漸有刷單任務、下載并注冊APP等活動,讓大家嘗到甜頭后,就會誘導墊付、投資等,通常以操作錯誤為由要求再轉賬才能解鎖。
除了寄送具有實用性的小禮品外,還有不少打著教育部等國家機構名義的“退費公告”騙局,聲稱可以添加QQ專員退費。為了打消消費者的疑慮,頁面上附有公司注冊信息,包括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冊地址、電話等,還加蓋了公章。
消費者林先生前不久收到了一份文件,抬頭是“市場監(jiān)管總局”、落款是“教育部”,內(nèi)容則是關于健康管理師資格證學費退還的通知。通知顯示,機構經(jīng)營不善導致資金鏈斷裂,學員可以掃碼添加客服QQ號辦理退費。林先生確實報考過健康管理師,但從未聽說過退還學費的事情。他向機構核實,得知這是騙子的套路。
“從天而降”的小禮品誘導用戶掃二維碼。
返利退費精準行騙
7月16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掃碼添加了林先生提供的客服QQ,隨后被拉入QQ群中。群里的人開始圍繞退費問題進行討論:“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沒想到真的收到了”“之前還因為這個錢跟家里吵架,今天錢回來了,也算是可以給他們一個交代了”……這些討論無疑都強調(diào)了“學費退還”的“真實性”。
群公告顯示,新進群的學員需要下載華夏經(jīng)辦APP,注冊賬號后輸入邀請碼,并添加APP內(nèi)客服。記者此前并未報考和購買健康管理師相關課程,客服卻表示符合退費資格,可以退費。所謂的退款并非直接轉入銀行卡,而是在“華夏經(jīng)辦”APP中以購買債券的方式返利退款,即用現(xiàn)金購買該公司證券進行兌換,再將購買證券現(xiàn)金和清退的學費分批轉入APP內(nèi)的“持倉賬戶”。記者按要求綁定銀行卡號,兩天后群里便沒有人再說話,隨后顯示“本群已解散”。
記者了解到,以相關部委名義發(fā)布的“退費公告”基本上都是誘導用戶下載APP,客服稱退款將以“證券增值”的方式兌現(xiàn)。前幾次都有小額返利,即所謂“清退的學費”,但最后一次“退費”以用戶操作失誤為由表示無法退還,并要求用戶將錢款打入“規(guī)劃師”指定賬戶,完成行騙全流程。
以部委名義郵寄的“退費公告”。
嚴格落實寄件實名制
針對當前廣撒網(wǎng)、寄送小禮品的騙局,記者隨機采訪了多名消費者。收到過類似快遞的消費者表示,自己的地址、名字都是此前網(wǎng)購時使用過的,有的地址甚至早已廢棄。但是,對這些陌生快遞的寄件方信息卻難以尋覓,撥打寄件電話,要么是空號,要么一直無人接聽。
實際上,我國從2015年11月起正式實行快遞實名制寄遞。《快遞暫行條例》規(guī)定,除信件和已簽訂安全協(xié)議用戶交寄的快件外,經(jīng)營快遞業(yè)務的企業(yè)收寄快件,應當對寄件人身份進行查驗,并登記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絕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實的,經(jīng)營快遞業(yè)務的企業(yè)不得收寄。
目前看來,個人寄件實名制已獲得很好的落實,但不少詐騙分子利用商家寄件、“協(xié)議用戶”等空子,讓這些詐騙快遞從快遞公司順利寄出。
IPG中國首席經(jīng)濟學家柏文喜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方便快捷的快遞渠道成為了騙子的詐騙工具之一,消費者應加強警惕,對于不明來源的快遞包裹要保持謹慎。同時,快遞公司作為運營商,應加強內(nèi)部安全管控,嚴格落實寄件實名制。
柏文喜也表示,對于泄露個人隱私問題,我國已經(jīng)有《網(wǎng)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進行規(guī)制,未經(jīng)用戶同意或者法律規(guī)定,不得私自收集、使用、傳輸、泄露個人隱私信息。相關企業(yè)要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guī),從源頭上保護好用戶個人信息,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大對泄露個人信息的企業(yè)和個人的懲處力度,從法律層面上保護用戶的權益。
針對近來頻發(fā)的新型詐騙,多地都發(fā)布了警示。北京警方發(fā)布防騙提示:收到陌生的手機支架或者刮刮樂,不要掃上面的二維碼。警方提示,這是新型詐騙手法,一旦掃了物品上面的二維碼,就會被拉入刷單詐騙群里,從而面臨刷單詐騙的風險。
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反詐中心也發(fā)布緊急預警:詐騙分子通過不法渠道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冒充金融客服,并能夠精準報出受害人姓名、所在單位等信息,凡是提及安全賬戶/指定賬戶的,都是詐騙。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