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用過度的開學儀式折騰孩子
原標題:別用過度的開學儀式折騰孩子
在家長眼中,暑假可不算放假,甚至比上班還可怕。畢竟,上班既不用特種兵式旅游、研學,也不用為了五花八門的興趣班疲于奔命,更不用在開學前幾天,拿出女媧補天的架勢,陪娃補作業(yè)。恰恰相反,孩子開學、“神獸回籠”,家長這才迎來“回血”的一天。
【資料圖】
每逢9月1日前后,網(wǎng)上花樣繁多的“開學儀式感”,諸如拉橫幅、放氣球、掛彩帶,把教室整得像開派對;孩子身披綬帶、手拿鮮花,發(fā)表開學感言,親戚朋友再挨個送上禮物,把家庭搞得像頒獎現(xiàn)場。
這些成人感十足的儀式,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以孩子之名,滿足家長的虛榮心?
網(wǎng)上流傳家庭一年級“入學禮”清單,一眼望過去,全是諧音?!门璐怼耙还淖鳉狻?,大蔥代表“聰明伶俐”,蘋果代表“平平安安”,橘子代表“大吉大利”,棒棒糖代表“越來越棒”……試問,這種討個吉利的套路,難道不是成年人才有的“迷信”?在小孩子眼中,蘋果就是脆甜,橘子就是甜酸。我只是個孩子,又不是個演員,為何非得配合父母的表演?
站在學校的角度看,有關(guān)開學的儀式更應該去繁就簡,回歸教書育人的本意,激發(fā)學生們對新學期、新生活的期待。
就在幾天前,一則網(wǎng)帖引發(fā)熱議,在題為《孩子她媽,是時候出手了》的文章中,網(wǎng)友呼吁整治“開學儀式感”亂象,不要讓老師和家長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讓老師回到正常的教書育人工作中,讓孩子回到純粹樸素的知識海洋里,讓家長們減輕育兒壓力。
儀式感帶來的到底是壓力,還是動力?
不妨溯古追今。在古代,開學的儀式又稱開筆禮,俗稱破蒙。學童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并教讀書、寫字,邁出求知路上的第一步。
由是觀之,破蒙既是啟蒙,又可以理解為破除蒙昧。破蒙所帶來的儀式感,寓意是讓孩子投身知識的懷抱,拓寬思維的邊界,在書籍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在校園里成長進步。如果把儀式感曲解為“形式感”,那就不是破蒙,而是家長的蒙昧。
正如一名網(wǎng)友所說,為人父母,自家孩子是否需要“入學禮”,需要什么樣的“入學禮”,理應了然于胸。一聽到社交媒體的風吹,就立馬動起來折騰孩子,這只能說明家庭教育還在低水平階段徘徊。
當然,重視“儀式感”,對生活不湊合、對家人不敷衍,這也無可厚非,不必過分上綱上線,動輒加以批判。
只要用勉勵的方式,而非“加冕”的儀式;以用心的態(tài)度,而非別有用心的炫耀,適度的儀式感能為平淡生活帶來新鮮感,讓開學第一日變成值得銘記的一天。這背后也承載著父母滿滿的愛。
說起今年有儀式感的開學禮,網(wǎng)上流傳著不少“腦洞大開”的操作——有給6歲女兒創(chuàng)作流行歌曲的,有給高校新生送上科研辣條禮包的,還有四川院校為新生人手準備一只熊貓玩偶的……
在眾多花式寵“新”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抗洪官兵留下的特殊“開學禮”。北京衛(wèi)戍區(qū)某部官兵,在完成房山搶險任務準備撤離時,不僅清掃干凈住宿學校衛(wèi)生,還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黑板報。他們留下這樣一段話:“認真學習,茁壯成長,就是孩子們最重要的任務。希望你們可以拿起紙筆,用不同的方式守護祖國的壯美山河!”
開學儀式感的真諦,是讓孩子們懂得學習的意義、激發(fā)求知的興趣。開學儀式追求的是誠意滿滿的感動,絕不是花哨攀比的形式。(林靜)
標簽: